人物简介
商鞅(约公元前395年-公元前338年),姬姓,公孙氏,名鞅,卫国人,故又称卫鞅、公孙鞅。战国时期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,法家代表人物。商鞅早年师从尸佼,学习杂家学说,后入魏国,却未得魏惠王重用。彼时秦孝公求贤若渴,发布求贤令,商鞅闻讯西入秦国,凭借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,得到秦孝公赏识,在秦国推行了两次变法,使秦国国力大增,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然而,商鞅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,在秦孝公死后,遭到旧贵族的反扑,被诬陷谋反,最终车裂而死,但他的变法成果却得以保留,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。
展开剩余87%少年立志,初入仕途
商鞅出生于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,虽家道中落,但他自幼聪慧好学,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勤奋钻研各类学说,尤其对法家思想情有独钟,立志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,改变国家和社会的现状。
成年后,商鞅来到魏国,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,成为魏国相国公叔痤的中庶子。在公叔痤身边,商鞅得以接触到魏国的政治核心,深入了解魏国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情况。他目睹了魏国通过李悝变法逐渐强大起来的过程,深刻认识到变法图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。同时,他也敏锐地察觉到魏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,如贵族势力庞大、官僚机构臃肿、土地兼并严重等,这些问题制约了魏国的进一步发展。
公叔痤十分赏识商鞅的才能,曾向魏惠王举荐商鞅,称他“年虽少,有奇才,愿王举国而听之”。然而,魏惠王并未将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,认为商鞅不过是个无名小卒,不足以担当大任。公叔痤见魏惠王不听劝告,又担心商鞅日后为其他国家所用,对魏国构成威胁,便建议魏惠王杀掉商鞅。商鞅得知此事后,并没有惊慌失措,他冷静地分析道:“魏王既不能听公叔之言而用我,又安能听公叔之言而杀我乎?”于是,他继续留在魏国,等待合适的时机。
闻秦求贤,西入秦国
就在商鞅在魏国郁郁不得志之时,秦国却传来了求贤令。秦孝公即位后,深感秦国地处西陲,国力弱小,常受中原诸侯的轻视和欺凌。为了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,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,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,宣称“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,吾且尊官,与之分土”。
商鞅看到求贤令后,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绝佳机会,于是毅然离开魏国,西入秦国。商鞅到达秦国后,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,先后四次求见秦孝公。前两次,商鞅向秦孝公讲述帝道、王道,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,认为这些学说过于迂阔,不能在短时间内使秦国强大起来。第三次,商鞅改讲霸道,秦孝公来了兴趣,但仍觉得不够实用。直到第四次,商鞅向秦孝公阐述富国强兵的法家之术,秦孝公听得如痴如醉,与商鞅连续交谈数日而不倦。从此,秦孝公对商鞅委以重任,决定在秦国推行变法。
舌战群儒,坚定变法决心
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秦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。以甘龙、杜挚为代表的一批保守势力认为,秦国一直遵循祖宗之法,沿用旧制,国家也能维持稳定,不必轻易变革。他们担心变法会触动自己的利益,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。
为了说服秦孝公和朝中大臣,坚定变法的决心,商鞅与甘龙、杜挚等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。商鞅指出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故汤武不循古而王,夏殷不易礼而亡。反古者不可非,而循礼者不足多。”他强调,时代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,治理国家不能因循守旧,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革。只有打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,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。
甘龙则反驳说:“圣人不易民而教,知者不变法而治。因民而教,不劳而成功;缘法而治者,吏习而民安之。”他认为,遵循旧有的制度和习俗来治理国家,可以使官吏熟悉政务,百姓安居乐业,不需要进行变革。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:“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三代不同礼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。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;贤者更礼,不肖者拘焉。”他指出,普通人习惯于旧有的习俗,学者局限于所学的知识,他们只能守成,而不能进行变革。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制定法律,有才能的人才能变革制度。
经过这场激烈的辩论,秦孝公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,他力排众议,任命商鞅为左庶长,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。
推行变法,富国强兵
第一次变法
公元前356年,商鞅在秦国推行了第一次变法。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:
颁布法律,制定连坐法:商鞅将李悝的《法经》带到秦国,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、修订,颁布了秦国的法律。同时,制定了连坐法,规定居民以五家为“伍”、十家为“什”,相互监督,一家犯法,其他人家如果不告发,就十家连坐。这一措施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,维护了社会秩序。 奖励军功,禁止私斗:商鞅规定,凡立有军功者,不问出身门第、阶级和阶层,都可以享受爵禄;宗室非有军功论,不得为属籍。这一措施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局面,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,提高了秦国的军事战斗力。同时,禁止私斗,违者根据情节轻重处以刑罚,减少了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。 重农抑商,奖励耕织:商鞅认为,农业是国家的基础,只有发展农业,才能使国家富强。因此,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生产,如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,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;从事商业活动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,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。这一措施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,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储备。 焚烧儒家经典,禁止游宦之民:商鞅认为,儒家经典宣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会阻碍变法的推行,因此下令焚烧儒家经典,禁止私自讲学和游说求官的活动。这一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,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有利于统一思想,为变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第一次变法实施后,秦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,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,军事战斗力也显著提高。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,开始在诸侯国中崭露头角。
第二次变法
公元前350年,商鞅在秦国推行了第二次变法。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:
废除井田制,开阡陌封疆:商鞅下令废除井田制,承认土地私有,允许土地买卖。同时,开阡陌封疆,即破除原来田界上的阡陌封疆,重新设置田界,不许私自移动。这一措施打破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,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,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。 普遍推行县制,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:商鞅将乡、邑、聚合并为县,全国共设三十一县,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。县令下设县丞、县尉等官职,协助县令处理政务。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,使国君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地方。 迁都咸阳,修建宫殿:为了便于向东发展,商鞅建议秦孝公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。咸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,交通便利,地势险要,是理想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迁都咸阳后,商鞅还主持修建了宫殿等建筑,使咸阳成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。 统一度量衡:商鞅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,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。这一措施方便了商业贸易和税收征收,促进了经济的发展。第二次变法使秦国的封建制度得以确立,国力进一步增强。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,农业、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。军事上,秦国的军队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,屡次战胜其他诸侯国。
变法成效,秦国崛起
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,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经济方面,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粮食产量大幅增加,国家储备充足。同时,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繁荣,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,人口逐渐增多。
在政治方面,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,国君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。官僚制度逐渐完善,选拔官员不再以出身和门第为依据,而是以才能和功绩为标准。这使得秦国的政治更加清明,行政效率大大提高。
在军事方面,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。奖励军功的政策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,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屡建战功。秦国的军队装备精良,战术先进,成为了战国时期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。
秦国的崛起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。公元前341年,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,国力大衰。商鞅趁机建议秦孝公攻打魏国。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,派商鞅率领秦军攻打魏国。商鞅采用欺诈的手段,诱使魏国将领公子卬前来会盟,然后在会盟时将其扣押,趁机发动进攻,大败魏军。魏国被迫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,从此一蹶不振。
悲惨结局,功过留评
秦孝公死后,太子驷即位,即秦惠文王。商鞅在变法过程中,由于执法严厉,得罪了许多旧贵族。秦惠文王即位后,旧贵族们纷纷诬陷商鞅谋反。秦惠文王为了平息旧贵族的怒火,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下令逮捕商鞅。
商鞅得知消息后,被迫逃亡。他逃到边关,想要住店,但店主不知道他是商鞅,按照商鞅制定的法律,留宿无凭证的客人要治罪,因此不敢收留他。商鞅感叹道:“嗟乎,为法之敝一至此哉!”他只好继续逃亡,最终在彤地被秦军追上,战败而死。商鞅死后,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,处以车裂之刑,全家也被诛杀。
商鞅虽然惨遭杀害,但他的变法成果却得以保留。秦惠文王虽然处死了商鞅,但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所确立的各项制度和政策。相反,他继续推行商鞅变法,使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,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后世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。赞扬者认为,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,他的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崛起为战国时期的强国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的法治思想和改革精神,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。批评者则认为,商鞅的变法过于严苛,忽视了道德和人情的作用,导致社会矛盾激化。他的连坐法和重刑主义,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使社会充满了恐怖和压抑的氛围。
然而,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商鞅,都无法否认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。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在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,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变法运动,改变了秦国的命运,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。商鞅的故事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,激励着后人在追求变革和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发布于:贵州省